體驗產品
軟件與互聯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軟件互聯網化會是怎樣一種體會?對于協同管理軟件來說,是否存在互聯網化的問題?本文試著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
協同管理軟件是基于B/S結構的,似乎可以看作就是一種互聯網化的軟件,而且由于協同管理軟件是以人為中心,以流程制度的執(zhí)行為主軸的面向全體人員的,解決人與人之間協作的管理軟件。致遠互聯在協同管理軟件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認為,協同管理軟件消除信息孤島、實現信息整合的應用類的系統級管理軟件。
細思卻有些不同,互聯網早期給我們提供的更多地是一種知識文檔類的信息,而對于企業(yè)來說最多的也就是以展現企業(yè)狀況、資源,推廣企業(yè)產品和服務的名片式的網站而已,即使有所應用,更多地也只是一批在后臺活躍的與call center一起協作的服務人員和網絡營銷人員而已。
協同管理軟件與ERP似乎并無很大的不同,是一種基于B/S技術的管理軟件,但也許僅僅是技術而已。互聯網所需要的開放、互聯、平等、自由,對管理的影響的是去中心化、拆除管理的圍墻、打掉管理的層級,但現實中似乎不是這樣的,更多的業(yè)務系統各自為政,相互之間并不聯通,組織管理似乎更加層級森嚴了,各部門的圍墻似乎也是越累越高。也經常出現面對面走一個請假流程,不直接溝通而發(fā)一個協同以便“存檔”后用的現象,很多的行政審批、報銷流程、合同流程本來是三節(jié)點審批足以,但用了協同管理軟件后變得很長很長……
“互聯網+”的真正趨勢在于互聯,這既有管理思想的含義,更是一種實現云計算、大數據、萬物互聯的技術機制。就技術機制來說,讓軟件成為互聯網中的資源、數據,成為一種活的物種,提供對人、設備、軟件自身這種物種可以利用的資源,應該是軟件駐留互聯網的本身含義。
《數據結構》的沃思教授曾經定義軟件是“數據結構+程序+文檔”,其含義是軟件是包括可運行的程序,程序運行所依賴的數據,以及使用說明書構成。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軟件運行程序與數據資源分離,使得軟件能夠單獨提供計算能力給一組輸入數據,并對輸入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期間也許包含人的干預或者互動),并輸出數據信息結果,這就是計算的本義,也是圖靈機理論的根本內涵。以協同管理軟件舉例來說,是否可以提供工作流給其他系統使用,是否開放“云計算”的一個示例,當然此處僅僅是舉例而已。
或者即使駐留于軟件,也能夠提供給其他系統使用,至少能夠提供給同類的“軟件物種”共享,或者分享出一些“軟件計算的成果”,讓軟件系統之間互動、共享信息,并基于這些多種的信息資源的組合呈現給人使用,或者給其他軟件系統使用,如果能夠形成層級的架構組合,將可以通過蜂群效應形成更為復雜的龐大的系統。
當然,這么復雜的系統如果通過人工進行配置,致遠互聯的DEE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更進一步,我們能否實現軟件之間的自動互聯,或降低人類對于系統的干預呢?
讓軟件之間能夠自動互聯,實現的不僅僅是文檔的組合與連接,而是功能性的計算能力與數據組合,形成業(yè)務信息化解決方案,實現多業(yè)務、多種工作之間的自適應協作,這是終極的目標。協同系統的自動化還需要很多的支撐技術和理論模型。
互聯網上的信息一旦發(fā)布,將能夠在網上永存,我們似乎已經很習以為常,甚至類似區(qū)塊鏈技術被熱炒,其本質是在互聯網上分布存在的交易不能夠被消除。
軟件分離出來是否可以成為在互聯網中永遠運行的系統----以一種可以感知的永續(xù)存在的“實體”而駐留于互聯網中,是否就可以提供永續(xù)的服務,并且通過自我的迭代進化,通過多種終端隨時提供給人類以服務呢?我想終極目標是終端的無關性,我們可以在任何設備上與互聯網上的軟件互動,獲取信息資源、獲取計算能力,并且能夠獲取組織的服務。
這讓我們看到,對于軟件的互聯網+,本質希望探討的是一種架構,一種軟件之間的生態(tài)構造。軟件的迭代、進化不是人為的造作,而是軟件本身對環(huán)境的適應,需要一種自我進化的能力,這就需要軟件能過感知自己的存在,也能夠感知周圍互聯網的環(huán)境,并且對自己的價值貢獻比如被調用運行的次數,對外提供的信息有記錄并能夠評價。這似乎需要改變我們對軟件模型的認知。
如果軟件永續(xù)運行成為一種真正的技術發(fā)展趨勢,或者技術構造,那么軟件之間互聯將成為一種需要,軟件之間協同工作就成為一種可能,這樣互聯網的軟件的開發(fā)和發(fā)布模式也將發(fā)生改變。既然萬物互聯實質是指各種各樣的設備、現實世界的各種變量比如車輛的速度(超速)、空氣的指標接入,那么軟件也可以成為一個“物”而被接入。而這對于客戶需求和應用意味著怎樣的改變,軟件的可長期利用,軟件的自我改進與進化似乎就可以堆疊開發(fā)斌進行“模塊化”發(fā)布,而這正是目前電子商務軟件類的saas系統的產品開發(fā)與發(fā)布已經實現的邏輯。
協同管理軟件似乎本身還不具有這樣的特性和需求?
除了ERP作為一種圍繞資金、物料、票據為主的以財務為核心,以成本與收益為主題的所謂管理軟件外,協同管理軟件應該算是標準的管理軟件了,因為協同管理軟件是真正面向人的管理軟件,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通過流程、知識信息與制度協作而實現組織運作信息化的軟件,是一種真正的以管理事件為信息化對象的軟件系統。協同管理軟件建立了正式的組織架構,展開了以人為中心的工作,成為互聯網下的大規(guī)模全員應用的軟件系統,更具有互聯網的氣質和特性。
以人為本與以人為中心的爭論,組織架構對于制度的影響?組織架構是否是組織生產要素的主要形式?如果是,是怎樣一種結構、構造和體系,是否能夠進行描述,從而改變管理軟件的基礎架構和特性,也許,這正是基于互聯網可以做的改變!
協同管理軟件,至少致遠互聯的協同管理軟件,確實依據組織架構構造了在互聯網上的組織模型,并且實現了集團化的組織機構人員庫,對于人在組織中的角色位置和層級地位進行定義,雖然還不夠完善。
然而,企業(yè)的老板并不希望本公司的協同中的流程制度、人員信息和知識系統全部暴露在互聯網下,我們所期望的組織互聯網邊界的打破也因為組織本身的私利性而似乎不成立,然而就技術邏輯來說,協同管理軟件應該駐留于企業(yè)內部,應該通過VPN進行適度保護從而利用互聯網來作為通道傳遞信息,而不是將信息公諸于天下。其它軟件之間的邏輯似乎也是這樣,因為不同的軟件服務的目的不同,使用的人群不同,所貢獻的管理價值、業(yè)務價值或者客戶價值不同,既有權力的問題,也有利益的問題,怎么可能像互聯網的公開知識文檔那樣使用呢?又怎么可能像互聯網上的開源軟件那樣不鎖定使用權和擁有權呢?
現有的協同管理軟件設計就是為了解決這一些問題的,而不是為了能夠互聯的。因而協同管理軟件從基礎架構上就決定了必然是孤立的個體,獨自服務于某一種管理目的,不能夠從根本上實現互聯,因為基礎架構不支撐!
軟件之間是否需要協作?軟件之間協作什么?當然需要協作,最基本的協作應該是圍繞工作、業(yè)務的單據傳遞,如果涉及決策的話,應該提供決策的邏輯、程序、模型,以及相關的數據、信息甚或知識,而這些根本不是單一系統能夠全部擁有的。
而軟件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組織的管理軟件,協同管理軟件與組織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是不是可以通過協同管理軟件構造“數字企業(yè)”,讓企業(yè)本身成為協同管理軟件,這樣協同管理軟件就成為了組織管理的基礎平臺,成為“組織”在互聯網以空間中的獨立存在!
那么,協同管理軟件能過提供什么?這些輸出給了誰?是人、組織還是其他軟件?其實都是,只是目前僅僅實現了人的連接,還沒有實現與其他軟件的連接,這里的實現機制包括人機界面的集成,我希望是門戶,而這個門戶本身是跨越“端”的,就軟件系統來說,可以是M3,也可以是信息門戶,這也是我們目前V7.0正在構造的偉大的夢想的基礎部分。
協同管理軟件在計算能力輸出上能夠提供什么?協同管理軟件在數據上能夠提供什么?以什么形式提供?互聯網+的第一步應該實現多套A8之間的互聯,A8與G6之間的互聯,讓各套軟件成多套軟件協作的一個組件,從而構造出更為復雜的多軟件的信息化系統,這樣的信息化系統通過一種合適的架構,實現各套軟件的自構造、自我進化,并實現集團化各企業(yè)之間的信息化互聯互通,實現企業(yè)與政府的信息化互通。比如提交申請各類行政審批和政府的公共服務,集團企業(yè)之間的訂單、物料、票據的自動連接,干部、人員的派駐,跨系統的動態(tài)問題解決團隊的建立與工作的互動等等。?
這是否就是未來的數字企業(yè)?數字企業(yè)是否可以與數字政府互動,比如報稅,是否可以和其他商業(yè)機構互動,比如和銀行自動獲取資金往來并形成自動憑證,至少是原始憑證?
低垂的果實在哪兒?如果不能夠遭到低垂的果實,那代表著巨大的投入和不確定性的大幅度增加,這樣的系統也許就只是幻想?
協同管理軟件發(fā)展趨勢的靈活性、適應性的代價是大量的剩余,這些剩余提供了對不同行業(yè)、規(guī)模的客戶的適應性,同時也使得系統變得臃腫、笨拙,客戶支付的成本和使用的代價變高,系統配置變得不容易,使得交付成本、運維成本增加,而這些都需要軟件架構上的考量。
企業(yè)之間協作的依據在于契約,以及基于契約所規(guī)定的生產服務供給、產品供給和業(yè)務互動,并需要一些公知知識、共有信息作為支撐,這是跨單位協作的基礎,此處以此舉要提出一些更大的應用范圍的問題,從而說明跨組織的企業(yè)協同比企業(yè)內部的協同更加復雜,還需要我們更大的努力去做探討和研究。
最后,需要說明,本文的探討有些晦澀,這是因為理論架構和需求的寬泛適應性需要深度的探索與研究,而對于智能化或者說生物智慧,本文有意不予以討論,以免帶來更大的復雜性。
AI賦能 · 開箱即用 · 無縫協作
百余種業(yè)務應用互聯互通,無縫銜接
行業(yè)領航 · 深度定制 · 標桿實踐
行業(yè)專屬定制方案,源自TOP企業(yè)成功實踐